但钢铁业延续多年的铁矿石长协制的破产改变了国内钢铁企业的竞争格局。其他钢企恰获得缩小甚至赶超宝钢龙头地位的绝好时机。在去除铁矿石桎梏后,提供给所有钢铁企业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空间,最终胜出者是能够率先扩大规模的企业。
所谓“长协矿”是指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签订的长期铁矿石供应协议,由各国市场份额最大的钢铁企业代表本国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一年一签。近些年长协矿价格低于现货市场价格,很多企业想方设法获得更大“长协矿”份额。宝钢集团由于拥有最大“长协矿”份额,铁矿石成本远低于其它通过现货市场购买铁矿石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钢铁业,这成为其重组其它钢铁企业的有力砝码。
港口模式遭遇产能调控目前最大的港口钢铁基地分别是宝钢湛江港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设计的产能都在2000万吨左右。
但事实上,这两个项目均未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项目建设批文,业界俗称“准生证”。
国务院对于批准新增产能相当谨慎,发改委制定的钢铁业新增产能铁律是:新增产能必须在“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下方能获批。
目前按照发改委要求,400立方米高炉均被列入淘汰钢铁企业名单,全行业总产能的20%基本都被列入名单。
这些产能分散在全国各地,或因为拥有矿石资源、或源于接近需求地,都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被很多地方政府视作一个重要行业。
发改委最初对待落后产能采用强硬手段,直接勒令地方政府年初制定淘汰目标,年底验收淘汰成果。
但在实行一段时间后,效果并不好,年年都说淘汰成果显著,但落后产能依然大量存在。
无奈,发改委默许了一种替代方案:让龙头企业出面,以在地方新建一个先进产能的方式,淘汰当地的落后产能。
这种模式下出现的项目包括宝钢湛江港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但宝钢湛江港项目由于和广州市政府就重组广州钢铁集团价格问题,迟迟未达成共识。
地方政府非常清楚龙头钢铁企业的算盘:收购地方性小钢铁企业并非看中其资产质量,重要是把该部分产能淘汰,以达到新增产能必须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发改委要求,也是获得准生证最核心和难度最大的条件。
既然新增产能的“七寸”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当然希望龙头企业能够给出一个较高的对价。
但宝钢集团等龙头企业虽知道地方政府在整个事情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认为地方性钢铁企业本身的盈利模式注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出高价是无法接受的。
这样的博弈结果是落后产能没有淘汰,新增产能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以宝钢湛江港项目为例,2008年3月获得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同意湛江钢铁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近3年的时间过去,准生证尚未拿到。这就使得宝钢集团在这个投资数千亿元的大项目上变得行动迟缓、谨小慎微。
宝钢集团是最早践行港口性钢铁企业的,这种类型最大的优势是降低运输成本,流程加快。
港口性钢企选择在拥有深港资源的区域,从巴西、欧洲等铁矿石主产区通过海运运输,钢企多在临近港口建设高炉,将进口铁矿石直接冶炼出铁水。